(文:葉信鋐 / Process 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創意總監)
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在今年的夏天正式結束了,原訂於2020年舉辦的日本東京奧運因COVID-19疫情的影響延至今年2021舉行,但仍不減主辦國與全世界民眾對於運動賽事的熱情。面對世上規模最大、參與國家最多的體育盛會,東京奧運展現出自身獨有的設計思維,從識別設計運用日本文化元素之一「組市松紋」的組成,當中蘊含了包容與和諧的象徵意義,同時結合至吉祥物的視覺表現,充份將傳統文化與科技(此次奧運概念主題)運用的恰到好處。而東奧在也在今年將「永續」的議題展現於各項活動當中,包括獎牌使用大量的回收廢棄金屬製作、頒獎台首次採用塑膠廢棄物製成、選手村床舖使用100%可回收紙板…等環保設計的思維,讓在螢光幕前的觀眾留下獨特的奧運印象。
(圖片來源/2020年東京奧運會)
奧運除了是讓世界頂尖運動好手齊聚較量的地方之外,同時也是身為主辦國向世界展示國力的時刻,不僅提供完善的設施讓選手能專心應對賽事,在活動行銷上也展現主辦國自身獨有文化與設計風格,細數歷屆賽事中也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識別規劃:
1972德國幕尼黑奧運
當想到德國設計,我們常以嚴謹、理性的風格來形容他們,在1972年幕尼黑奧運的識別目標希望重塑二戰後的德國形象並進入現代化,Logo以放射、幾何組成太陽的圖案,傳遞著二戰過後新生的德國意象,更創造出開朗、輕鬆、活力、非政治、無意識型態的運動文化,運用「格線系統」發展出一系列的視覺圖形、吉祥物、各項運動圖標…等,加上藍、橙、綠巧妙的色調分離表現,充份展現出德戰設計在視覺獨特性與當時政局文化思想的主張。
(圖片來源/ Munich 1972 Olympics)
(影片來源/ Olympic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SajtrVxo0 )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
美國常給予人們自由與民主開放的直接感受,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為了展現團結、多樣化的城市生態,設計系統以活潑、有趣、靈活的方向為發展基礎,使用了綠松、洋紅、紅、黃、紫…等多種色彩搭配,並以LA 84(Los Angeles 1984)識別,同時幾何色塊風格為基礎加上星星及條紋的點綴,並在各個街道與展館放置活動物件,展現節慶般亮麗的識別來碰撞出運動競技的火花,更將洛杉磯當時主流的新浪潮與激情的思維展現在此次的主題。
(圖片來源/ Los Angeles 1984 Olympics)
(影片來源/ Olympic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nw-GXxRb4)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
作為奧運發源地的雅典而言,在2004年雅典奧運最大的挑戰,要從希臘古典文化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而雅典奧運在此次的Logo 設計上以「桂冠」造型為主體,以有機般手繪的線條形狀風格重新詮釋這個運動員最高榮譽的象徵。而在視覺圖形、各項運動圖標,均採用希臘傳統圖騰、繪畫及文物雕塑所轉化而成,運用現代設計表現出希臘文化傳承至今的特色,也在此次的盛會傳遞出奧運最初的精神與價值觀。
(圖片來源/ Athens 2004 Olympics)
(影片來源/ Olympic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ZPRCJ51uY)
2008年中國北京奧運
中國作為中華文化發源地,在2008北京奧運籍以傳統書法、象形文字發展出以「京」字為基礎且奔向勝利、舞動的人形Logo識別,身型以優美的線條勾勒,象徵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意象,依據這樣的設計語言,也一致性的運用於視覺圖形與各項運動圖標中。同時在吉祥物「褔娃」都採用了中華文化獨特有的符號元素,包括五行、自然、傳統圖騰元素,也象徵向世界傳遞友誼、和平、進取之精神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願望。
(圖片來源/ Beijing 2008 Olympics)
(影片來源/ Olympic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MxVYaJ07Q)
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
在2012年的英國倫敦奧運以「透過體育激勵新一代年輕人」為願景,以動態的形象風格充滿著活力且多變的品牌特色,識別上將「2012」以粗色塊文字造型識別組成,就像變色龍般能注入多樣化且繽紛的色彩與圖形,加上爆破式格線系統所延展出的輔助圖形應用,突破了以往奧運識別的既有框架。不僅在整體識別有著新穎的視覺感受,在各運動項目圖標以真人的動作為基礎,同時體現運動員的動態軌跡,以呼應該年動態、活力化的主題,讓2012奧運盛會在有別於以往的設計表現上,更強化了運動賽事「動態」的核心本質。
(圖片來源/ London 2012 Olympics)
(影片來源/ Olympic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fznF0ISI0)
透過歷年的奧運品牌設計,我們能看到一個國家設計風格的組成,不僅反應了當下設計風潮之外,更反應了更多國家風情與社會面向,在此我們歸納三項思考點:
● 淬鍊文化性元素
可籍由當下或歷史所傳承的人文、地理風情、圖騰、流行元素進行轉化,運用現代視覺觀點進行轉化,淬鍊出文化性價值的元素。
● 呼應社會性議題
對應不同的時代的設計需求,都需接軌當下社會需求而生,從政治、經濟、人文、環保永續…等,將能為設計應用與表現增添更多的思考深度。
● 建立明確的願景
任何一個設計的產出,都有著想要對大眾溝通的偉大願景,而這樣的目標都是為人、為世界更美好的想法而生,有了願景思維的基礎下,可有系統性的建立品牌設計目標。
(圖片來源/ Olympics)
透過歷年的奧運盛會,我們能發現一個國家設計風格的形成,都是透過當下的人、事、時、地、物的因素所組成,在不同的狀態與需求的排列組合則催生出該時代具獨具特色的視覺文化,如果要說創意是否有一天會終止?
那我仍相信在現今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的狀態下,創意的可能性將是無遠弗屆的。
Ques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