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雜誌報導】
日前Process普羅品牌總經理 楊淑燕榮幸受邀EMBA世界經理文摘雜誌的專訪,談論舊品牌該如何翻新?許多成立十餘年的老品牌,為因應時代的潮流會重新考慮改變品牌的設計風格,期望讓企業形象煥然一新,卻也同時擔憂突如其來的轉變,陌生感導致失去原有顧客的信賴。楊經理認為建立品牌是一個長期過程,就像種植一棵大樹,需要把根紮深紮穩,才可以讓品牌成長茁壯,一家四十五年的公司想要翻新品牌形象,確實會有許多需要考量的事,但是首先還是要「回到根本」。
以下為專訪內容:
Q:我們公司成立至今已經四十五年,主要的銷售產品為美容用品。最近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要改變品牌視覺和風格,希望可以讓公司的形象煥然一新,並且跟上時代的潮流。但我們也擔心,一下轉變太大,顧客可能會覺得這個品牌很陌生,甚至讓老顧客失去信任。想要轉換品牌的形象,應該注意什麼事?
A:建立品牌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做,就可以立刻完成。就像大樹想要長得穩健,必須先把根紮深、紮穩,才可以讓品牌成長茁壯。
一家四十五年的公司想要翻新,會有許多需要考量的事,但是首先還是要回到根本。在改變之前,公司應該先進行分析,了解自己與顧客,把過去做得好的部分留下來,淘汰消費者不需要的,並觀察競爭商品的特色,找出差異化的方向。
之後,公司再擬定更新的策略,思考未來五年到十年間,品牌預計要往哪個方向前進。接著才進入視覺化,想辦法將品牌打造得更好看,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品牌背後的意義,並透過網站、影片等等,評估應該要補齊哪些顧客接觸點。
一般來說,在翻新品牌形象時,公司較常陷入以下四個盲點:
盲點1:更新品牌視覺就等於品牌創新?
在做品牌時,許多人會認為「設計」可以改變一切,想改變形象,換件衣服就好。然而,這只是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ion Identity System,CIS)當中的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
品牌不是單純的商標設計,而是顧客對公司的整體印象,每個接觸點,如客服專線、銷售網站、行銷人員,都是塑造品牌的一部份。因此,想要讓企業煥然一新,應該將企業識別系統當中的另外兩個項目,企業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以及企業行為識別(Behavior Identity)也納入考量。公司可以從心態開始,打造全員品牌管理(Total Brand Management)的概念,讓團隊人員都能理解,想改變品牌,不應單純從設計來看,而是由內而外地發展出來。
以西柏科技(Cypress)為例,它過去一直都是做代工,但公司發現,有很多主動權其實掌握在品牌商的手上。例如,品牌商可以以價格比價,轉而選擇更便宜的代工廠;又或者,做代工常常無法獲得市場上的第一手資訊,這都會讓公司少了一些競爭力。為了讓公司發展能夠更穩健,董事長決定轉型,做自己的品牌。然而,做品牌是一件長遠的事,為了要讓全員有CIS的概念,公司進行了三年的部署,第一年先在內部宣導,第二年為員工安排教育訓練,了解品牌的內容。到了第三年,才真的開始做品牌。多花一些時間讓員工了解品牌的概念,員工才不會認為品牌就是行銷部的責任,或是老闆的事。
進一步閱讀完整案例:西柏科技(Cypress)
盲點2:一定要跟著潮流走?
有些企業會想要依著潮流走,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想跟著做,但這未必是正確的。舉例來說,某家主打男性美容用品的公司,打算進攻東南亞的市場,因此他們開始思考是否需要將現有的簡約風格換掉,改為推出顏色鮮豔、繽紛的品牌設計,以符合市場的需求。事實上,除非產品使用了當地原料,或是希望能強調文化上的關聯性,否則不應該因為某個地區,而改變品牌的整個策略,甚至是品牌識別的表現手法。
許多國際品牌並沒有更換品牌識別,而是採用不分國界的風格,仍然可以獲得顧客的喜愛。公司不應該看到現在流行什麼,就跟著做什麼,而是要先找出品牌期望的核心價值,再結合現在流行的議題,創造品牌識別。若一直隨波逐流,別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只會讓品牌失去特色,顧客會認為,好像換一個品牌也沒有差別。
以膳魔師的保溫瓶為例,公司的核心價值是永續環保、創新和關懷。公司就依照這個核心價值,結合如今的社會議題,設計了關懷流浪貓狗,以及台灣特有種梅花鹿與黑熊的保溫瓶。這樣的設計,和公司核心價值相關,同時跟社會連結。若只是看到什麼就做什麼,公司負責行銷的人疲於奔命,會使公司無法累積品牌的影響力,消費者也就感受不到公司與其他品牌的差異。
進一步閱讀完整案例:THERMOS膳魔師
盲點3:改變會流失客戶,維持原狀比較好?
有些公司因為擔心改變品牌,可能會流失老客戶,因此不敢走出舒適圈。然而,即使你不改變,也不代表顧客不會變。公司應該定期和顧客交流,觀察顧客現在的喜好是否改變,並且注意公司是否有機會擴大客群。
在擴大客群時,公司可以回到自己是誰、想要傳達的價值主張是什麼,再依據這個主張,去擴充不同的族群,找出不同族群在意的點。品牌可以從一樣的價值主張出發,但改變切入的角度。以全聯福利中心為例,公司一開始為了吸引家庭主婦,主打經濟實惠,但之後他們發現,年輕族群並不會前往消費。
為了擴大客群,公司發展了全聯經濟美學,主打「到全聯也可以很時尚」,搭配各種活潑的文案,吸引年輕人前往消費。之後更陸續推出主打健身的全聯經濟「健」美學,以及疫情之下的「宅」經濟美學,用同樣的經濟實惠的主張,轉換不同的切入點,吸引不同的客群。多年的宣傳下來,消費者會知道,公司仍然是經濟實惠,只是用不同的主題,和不同的消費者溝通,將顧客群從婆婆媽媽擴展到年輕人、老年人,以及健身男女等等。
(影片來源:全聯Youtube頻道)
盲點4:行銷就是做品牌?
有些公司會認為,辦一場活動,將視覺做得很漂亮,吸引消費者購買,就是在做品牌,然而,這些只是行銷中的一環。
行銷著重的是透過活動、促銷,吸引消費者首次購買,通常以短期為主;而品牌背後代表的是一個價值,希望能創造一個讓人們持續購買的原因,因此需要長期部署與規劃。
你的品牌要展現什麼精神?假如你今天想要種蘋果樹,那你準備好蘋果樹苗了嗎?你要種在哪一片土地?要賣給誰吃?這些問題都要先釐清,不然,投資了很多時間成本,卻無法累積價值,讓品牌進入顧客的心裡,就只是在浪費資源。
以「春池玻璃」在新竹動物園旁的春室咖啡廳Glass Studio + The POOL為例,公司主打永續環保,活化傳統產業。一樓咖啡廳內的盤子、攪拌棒,都是用可回收的玻璃製成,二樓佈置成展區,邀請擁有同樣價值觀的藝術家進駐。特別的是,只要消費滿一定金額,店家也會給予玻璃製的集點章,顧客可以選擇兌換一次玻璃攪拌棒體驗,或是留做下次折抵消費。這讓顧客踏入這家工作坊,就能感受到商家想傳達的價值。本業為專業回收玻璃與再處理之企業,是循環經濟之典範,不管從哪個接觸點,都呈現高度一致性的品牌體驗。
進一步閱讀觀點文章:什麼是做品牌?以探訪「春室The Pool」為例。(圖片來源:春室Glass Studio)
善用數位時代的多元管道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顧客接觸品牌的方式非常多,公司應該想辦法透過不同的管道,展現品牌的樣貌,以下是三個做法:
1.讓品牌成為媒體中心。很多品牌會透過內容行銷,向顧客宣傳品牌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品牌可以發揮什麼作用,讓顧客覺得不只是買一個商品,而是買到「價值」。企業透過產品和服務,提供他們認同的價值;顧客透過購買產品,進而將價值傳遞出去。公司可以透過內容行銷,提供顧客更深層的東西,例如共好的概念,而不是單純只有產品帶來的功能。
2.靈活的品牌識別。想辦法活化品牌識別,例如在設計商標時,想辦法呼應公司所要傳達的精神。以西柏科技(Cypress)為例,公司名稱的原意為松柏,有著希望企業永續經營,像百年松柏的寓意。商標也將樹的元素放入,且可以依據不同媒體,透過文字、色彩,以及其他輔助圖形,有不同的變化,但只要一看到,還是可以知道它是西柏科技。
3.導入數位體驗。這對品牌來說,也是翻新的一種方法。舉例來說,宜家家居(Ikea)希望為顧客打造未來的美好生活,公司在APP中加入擴增實境(AR)功能,讓顧客不用憑空想像,可以直接將虛擬家具放置在家中比對,不用擔心大小不符合,還要退換貨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公司不是為了做而做,而是真的可以幫助顧客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又能緊扣著「美好生活」的主張。
最後,公司也可以運用3C原則,簡單地檢視品牌的成效:
● 簡約(conciseness):訊息越簡約,大家對品牌的記憶就會越清晰。一次列出十個優點,顧客其實看過就忘了,反而是放大其中一兩個優點,會讓人印象更深刻。
● 持續(continuity):品牌是持續累積出來的,隨著時間過去,你的價值主張就會更清楚。以蘋果公司為例,從過去到現在,都走簡約美學的風格,而著名標語「Think Different」,顯示出公司致力於打破框架思考的決心,至今也一直維持這樣的理念在設計每一樣產品。
● 一致(consistency):無論線上或線下,國內或國外,品牌的樣貌應該維持一致,例如,不能出現色差,以免產生誤會。公司在不同國家的產品,顏色也要一樣,才不會讓顧客懷疑是否買到盜版,導致品牌的信譽因此受到影響。
品牌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一家公司經營越久,需要考慮的事也就越多,而最重要的是,公司應回歸到,這個品牌想要提供什麼價值,並讓員工清楚了解,接下來要往哪個方向前進。這麼一來,公司才有機會成功轉型,讓品牌脫胎換骨。(延伸閱讀觀點文章:Process普羅品牌樹)
【顧問小叮嚀】翻新品牌形象的四個要點
1.不單純改變視覺,而是由內而外地發展改變品牌。
2.不隨波逐流,而是找出品牌的核心價值。
3.不待在舒適圈內,而是主動挖掘顧客的喜好是否有變。
4.不把做品牌當作短期行銷,而是發展長期購買的價值。
歡迎閱讀更多EMBA管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