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模與品牌看數位轉型趨勢(下) 企業如何踏出轉型的第一步? 從面對數位思維、組織文化的挑戰開始

改變是痛苦的,面對數位轉型的浪潮,企業該怎麼知道我需要數位轉型了呢?數位轉型千萬不可以是為了跟風而做,建議企業可以先用商業模式九宮格進行思考,是否有拉出第二獲利模式的機會?平時可多閱讀相關案例反思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痛點或機會點?BMI方略策略設計顧問公司合夥伴•創意總監沈美君(Diane Shen)與Process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榮譽顧問李國榮(Jules Li)接著就商業模式設計與品牌工程的角度,提供有意從事數位轉型的企業一些建議,幫助企業如何找到適當的切入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品牌工程幫助數位轉型:先從內部產生共感做起

Jules: 通常企業會想要做品牌,本身商業模式也在進行轉型,很多CEO雖然意識到品牌是必須的,一旦要著手便開始遭遇到內部不同的聲音,主事者必須讓大家相信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創造出第二成長曲線,如從視覺識別系統切入,讓企業對外有鮮明一致的形象,更吸引人認識產品和服務之美。當中普羅持續溝通策略的重要性,透過外部目標客群訪談、調研,競爭對手語言,一步步將外部資訊帶進來,部門間開始相互交流、聽到彼此的聲音,普羅引導共創,讓企業內部產生共感,從銷售、行銷、到品牌,數位工具也會派上用場。數位和品牌的關係,也跟企業怎麼看品牌有關,隨著數位科技應用的普及,企業老闆知道每個環節都需要改變,只是不知道如何串連,往往需要外部夥伴給予助力。

Process普羅品牌榮譽顧問 李國榮(右)引導共創,讓企業內部產生共感。

 

品牌建構過程中,主要在於感官上要能覺知到,這就牽涉到品牌與顧客的接觸點,以往的接觸點是線下、實體居多,所以發展出來的溝通應用物就多以平面印刷項目為主,現今人們與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大螢幕等多頻共存,甚至Podcast也蓬勃發展,品牌就得透過更符合數位環境的視覺、聽覺等元素,持續訴說好故事,傳遞價值主張。普羅會藉由提供相關服務案例,讓客戶知道品牌表現不只有平面,還有數位多媒體的選項。

 

戰勝數位能力、成功經驗的包袱與對科技的不信任感

Diane:對數位工具應用成熟度不同遇到的挑戰也不同。對數位掌握度較低的企業,一開始會遇到人才、能力跟知識上的限制等種種問題;再來是過去成功經驗帶來的包袱,如精品品牌認為線上行銷很廉價,不相信數位溝通可以傳達跟實體體驗一樣的價值,忽略新的通路是要拉攏新世代消費群,反而阻礙轉型。另外,是科技懷疑論者如業務導向的醫藥和保險業者,擔心被數位工具取代,不去思考和運用科技創造相輔相成的結果,行為跟心態造成組織內部導入數位科技、做數位轉型的羈絆。

人們畏懼不熟悉的東西,溝通很重要,讓大家知道科技跟公司轉型的關聯,理解如AR、VR等新科技如何改變做事方式。第一步先釐清企業的策略目標,用共創工作坊的形式,塑造團隊對這個目標共感,形成改變的動力,再啟動改造行動,如流程分析、改造,重新設計流程,帶客戶做盤點。另一個重點是服務內容的設計,協助企業做新服務的驗證、測試、調整服務,了解客戶的需求和偏好,如歐洲傢具製造商想要走家具訂閱制,將產品服務化。

 

從商模的不同構面剖析、診斷,找出專屬的轉型切入點

Diane:企業內部中每個工作者均可透過觀察找出可精進之處,如從工作流程、溝通方式、處於新型態的消費者等看到斷點,並討論如何著手轉型,而生產製造、行銷、客服等不同面向,看到需要改變的點都不同,需由主事者做整體評估。建議企業可先從商業模式圖把企業經營方式分成幾個面向檢視,包括企業的內部生產製造、接觸客戶的行銷接觸點、商品服務等,從各個構面剖析,找出可改進之處。

 

在BMI團隊全新著作《商業模式轉型(Business Model Shifts)》當中,介紹6種商業模式轉型,書中涵蓋了詳細的案例研究,包括全球領先企業及品牌之成功經驗、策略模式及其它有趣故事,可以給企業經營者、經理人帶來啟發,為企業在尋找下一個成長曲線找到靈感。也可透過一些簡單的測驗從文化層面、內部組織能力層面、商業模式等各層面的診斷,找到轉型切入點。

點此進入 BMI Innovation quick scan

 

透過數位工具的監測、溝通,打破時、地限制,開拓服務範疇。

Diane:  目前從金融服務業、表演藝術、會展等行業看到滿多透過數位轉變的商模。大型的金控、保險類商品,這幾年有很多服務上的革新,像是保險公司改變與顧客的關係,希望在顧客發生健康問題前介入,於是發展出讓客戶活得更健康、不會用到保險的服務,以減輕保費或額外的健康福利等誘因,誘使客戶吃得營養、固定運動、定期健檢,達到提升保戶健康、降低保險公司支出、減輕社會成本等多贏局面,而這些商業模式本身都有數位的元素在裡頭。

表演藝術產業則在疫情期間思考如何讓更多人接觸劇場作品,如英國國家劇院 NT Live theater透過在現場的錄播、後製,讓英國之外的電影院甚至是家裡的客廳都可以看到作品,打破地理、時間的限制,讓表演作品透過數位傳播被更多人看見。此外,還可透過數位科技,進一步看到劇本背後故事與花絮。台灣的國家兩廳院與很多表演藝術平台也慢慢導入數位科技,從事表演藝術作品的製作、發行、傳播,相信將成為疫情時代的常態。

英國國家劇院 NT Live theater  (圖片來源:Linkedin)

英國國家劇院 NT Live theater  (圖片來源:官網)

 

會展業如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在這兩年將一些和數位科技相關的展搬到線上,做了很多數位內容、數位體驗,透過數位工具溝通,讓人們即使在異地摸不到商品仍可掌握商品的優缺點;也開始有展覽公司以衛星展覽場地的佈局,和其他城市的小展場合作推出異地展,透過全息投影,所見即所得,獲得認同,進而下單。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 (圖片來源:官網)

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 (圖片來源:官網)

 

轉型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

Jules: 品牌因人而存在,利潤最大化會是動力,而數位轉型初衷是為了讓人活得更便利,更有願景,共同精神在於洞察目標對象想要的,找到與品牌所能提供的交集,並用對方能接收到訊息的方式傳遞。

Diane: 導入科技是為了幫助人們做更好的決定,或是減少做決定的摩擦點,現在科技多是在爭取人們注意力,有些產品是透過隱晦的提醒,讓人可做一些決定。此外,在很多數位服務問世後,忽略了很多人仍生活在實體世界,沒有數位工具接觸數位服務,作為一個設計產品、設計服務的設計師,在使用數位科技時要謹慎思考,怎樣運用科技實踐減法,幫助客戶生活更簡單,但也要有數位落差的思考,對沒有數位裝置的人要有包容性。

 

導入數位工具、創造企業競爭力,累積品牌價值?歡迎與我們聊聊!

Questions?

對我們的服務有任何疑問嗎?或需要任何支援嗎?

請與我聯絡。

楊淑燕 Angel Yang
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