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商為何節節敗退?論品牌進化的重要性

(主答/ Process 普羅品牌董事合夥人暨品牌顧問陳彥佑)

 

上海淮海路上的時尚精品店和大型百貨林立,熙來人往的車潮人潮也是眾多頂級商場一較高下的競逐之地,然而,近期最受矚目的話題焦點卻是,台灣遠東百貨集團旗下的太平洋百貨淮海路店黯然熄燈結束營業退出戰局,令人感到不勝唏噓。這間曾經紅極一時且是進軍中國最成功的台商指標,為何在20年內的時間裡由盛轉衰?背後的原因值得所有台商企業,或是放眼全球市場的企業經營者做為借鏡。

 

上海的太平洋百貨早在1997年就攻佔淮海路上最精華的地段,開幕之初人潮洶湧的盛況,掀起了淮海路商業中心的繁盛新頁,也是集團中營收最豐碩的指標樣板,更是所有台商成功進軍中國零售市場的佳話。然而,面對中國電商的大肆崛起,再加上鄰近周邊各式新穎百貨商場紛紛成立,當年原本紅極一時的太平洋百貨卻嗅不到品牌重塑的氛圍,不僅商場空間顯得老舊、進駐的櫃位品牌也不再具有吸引力,終於在2016年底正式退出上海百貨圈,成了淹沒在競爭激烈的十里洋場中的一則昨日黃花。

 

Process普羅品牌董事合夥人暨品牌顧問陳彥佑在兩岸的企業營運中,多次擔任品牌建構和重塑的重要角色,他指出當台灣傳統的中小企業開始嘗試進入中國及海外市場,與全球其他品牌一較高下時,往往缺乏品牌體系和建構的完整思維,一旦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和挑戰,就急於以折扣、廣告等手法應對,容易陷入打帶跑、見樹不見林的困境。以上海太平洋百貨為例,不但品牌形象與店面老舊,更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周邊的百貨如香港廣場便是主打高端品牌,而正對面的K11則是專攻年輕化、個性化、設計性強的品牌。相較之下,太平洋百貨的品牌定位顯得尷尬且無所適從。

 

太平洋百貨上海店

 

K11

K11

香港廣場

 

太平洋百貨後期也曾試圖大打「台灣牌」,努力引入不少台灣知名品牌與相關促銷,然而如去年年底的上海「台北風情街」一般,主打「台灣」已經無法吸引國際化程度相當高、口味又刁的上海人。從太平洋百貨退出上海一事,擴大到「台灣」這個品牌失去吸引力,此警訊不可謂不大。不止是台商該注意,所有想要進入國際市場的品牌、企業甚至政府都應該直視此問題。台灣這個品牌應該重新創造價值,而非繼續消耗過往累積的利潤。

 

針對這一問題,陳彥佑建議:

1.品牌思維「優先化」:在建構品牌前先做好前期的分析與定位,品牌要面對的是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久的挑戰,現實挑戰與願景發展需要取得平衡

2.品牌建立「體系化」:在前期策略明確後,必須有系統地執行、貫徹。在推廣的過程中,除了價格,也不能忘記創造價值,投資在品牌的未來。這一切都可以透過品牌的體系化而達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關於品牌思維與品牌體系的執行案例,可以參見Process普羅品牌協助瑞士Edelweiss航空從包機服務蛻變成為專營度假航線的歐洲著名著名案例

 

品牌不進則退,需呼應社會脈動與需求,持續進化創造新價值,是所有企業生存的硬道理。

關於陳彥佑

Process普羅品牌董事合夥人暨品牌顧問。專長為品牌策略與溝通傳播,擁有兩岸市場經驗,曾服務於中國最大的食品商康師傅,深諳中國市場的品牌建立、傳播策略與通路經營規劃。也曾效力於亞洲最知名的文化創意地標-誠品書店,並且於奧美公關服務過大中華地區與國際客戶。

Questions?

對我們的服務有任何疑問嗎?或需要任何支援嗎?

請與我聯絡。

楊淑燕 Angel Yang
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