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之後,醫療產業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綜觀對抗新冠疫情的主要解方,由多家醫療品牌提出不同解藥。其中老藥新用的含氯奎寧(Chloroquine),其國際製造商Bayer拜耳製藥,150年來品牌Logo不斷更新也見證了整體市場上商業策略的調整與轉型。
因應時代潮流,擴展產品範疇
這個發明了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的百年老店,從1881年開始,最初的Logo由巴伐利亞州徽的獅子手握象徵醫學的墨丘利節杖(caduceus),到2018年針對數字醫學的聚焦,拜耳擴大了品牌承諾,從醫學治療到掌握全人類基本生存的兩大要件:健康與糧食,拜耳喊出”Science for a better life”,並將商業事業體切割出四大板塊:西藥/保健消費品/農作物科學/動物保健,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在醫療與農業科學裡,引領業界。
(圖片來源:bayer.com)
2017年拜耳的Logo再進化,流行的扁平化設計,去掉漸變色與細節襯線的,讓品牌設計也能在數字平台上更易識讀。靈活的輔助圖型,可以運用在各類版式中;具有感性成分的品牌影像選擇,充分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理念。
(圖片來源:bayer.com)
Bayer集團裡,面對上百個子品牌的管理也是一項挑戰。 2018年,集團以66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Monsanto),從此掌握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種子市場份額;然而從其決定放棄孟山都這個品牌名,同時將產品併入拜耳旗下農作品牌為溝通,便可了解在商業策略擴展中,對品牌聲譽上的管控與警醒;也看出拜耳從品牌願景”Health for all, hunger for none” 到商業策略的落實。
(圖片來源:bayer.com)
(圖片來源:bayer.com)
在品牌溝通上,拜耳貼近市場溝通,同時也通過官網Logo置換以及發起線上媒體的發聲來聲援全球LGBT等活動,所強調出來的多元性與包容性,成功建立品牌的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也體現了Bayer在雇主品牌上所作的努力與成果。
(圖片來源:bayer.com)
(圖片來源:bayer.com)
(圖片來源:bayer.com)
Questions?
